用对文化遣产的崇敬学会对扬剧的欣赏 我是一个已退休的业余音乐爱好者,一个偶然的机会对扬剧产生了兴趣,进入了杨剧网。由于我对扬剧并不熟悉,对扬剧的地方色彩、人文环境、音乐特色等知识都一知半解,只感觉到‘好听’、所以要真正听好、听懂上升到欣赏有一个学习的过程。为了能早日进入扬剧殿堂,我每天的功课是从网上欣赏或下载几段扬州小调、清曲,从小处着手,再过渡到看大戏。二十余天来,自我感觉很好至少心情十分愉悦,丰富着晚年生活。此外,按照网上规矩每天签个到,赚些扬剧币,再顺手牵‘扬’,拿个红包! 我对网上文章也很关注。6月13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日,我有意查阅了相关资料:国务院是在2006年6月7日授权新华网发布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名录分:民间文学、民间音乐、民间舞蹈、传统戏剧、曲艺、杂技与竞技、民间美术、传统手工技艺、传统医药和民俗十大类,共518项。与我们扬剧网相关的有3项,他们是:位列传统戏剧,序号:200,编号:Ⅳ--56,项目名称:扬剧; 位列曲艺,序号:238,编号:Ⅴ--2,项目名称:扬州评话 和 序号:262,编号:Ⅴ--25,项目名称:扬州清曲,共三项。三个项目的申报地区或单位均为江苏省扬州市。这是扬州市的光荣,也是扬剧网的光荣。因为,扬剧网也将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传承国家级非物质了文化遗产:扬剧、扬州评话和扬州清曲的责任!在今后的扬剧历史上,扬剧网也将画上色彩浓重的一笔。以小巷为特征的扬州城,确藏着三项国家级遗产,乖乖龙地咚!可见小巷之深,也加深了我对“扬州小巷”一曲的理解和喜爱。 扬剧、扬州评话和扬州清曲都是艺术,艺术是来自人民大众的生活实践又高于生活,他们又是在同一地域,同一人文背景中产生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他们的社会地位不分仲伯。但从形成的过程中评话和清曲似乎更接近大众的生活,很有“地气”,很有“人脉”。从而大量的清曲曲牌和评话说词功夫一一涌入到扬剧中,成为扬剧的基础。受人欢迎的“下里巴人”一旦加工提升就立刻变成“阳春白雪”,一首“鲜花调”加工提升后就变成“茉莉花”一位美丽的少女,飘洋过海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,以至一部世界著名意大利歌剧“图兰朵”的近代版本也选用她的曲调。 在我学会欣赏扬剧前,先从小处学起是对的。 谢谢各位,以二十余天的心得作为回复。 |